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藝術史:1940年至今天》(Art Since 1940)

 


藝術史:1940年至今天

作者: (美)費恩伯格

譯者:陳穎、姚嵐、鄭念緹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第5次印刷

語言:簡體中文

價格:1399

ISBN9787552005264

規格:587

出版地:中國

字數:1265千字

前言:

傑出的個人透過他們努力創作的偉大藝術作品來定義他們自身的存在--內心的和與世界有關的。常常是藝術家的經驗有時與他人的經驗碰撞相遇,從而他或她的作品也為這些其他人提供了看待一個特定事件的全新視角。在這一意義上,藝術家們發掘自己的理想之域時也在他們的藝術疆域裡揣測物質的意義,這是一種極具精神性的努力,這也是藝術最值得人了解、記憶和討論的一個方面。


而在當代批評在整個歷史的層面被重視強調時,讀者也許會詬病本書所呈現的「英雄」敘事體裁。那就更好了。藝術家至於反對整體文化經驗的角度,「英雄主義」的模範們在這裡給我們極具想像力、洞察力、思考力的描述。如果一個文化裡沒有一個這樣的「英雄敘事」激勵我們,那我們將面對的必然是一個黯淡的前景現實。


這本書試圖以1940年至今的時間史的線索來鳥瞰藝術史,通過排列個體的藝術家的貢獻。在一些章節裡穿插交錯七十年的大背景,還有很大一部分雖然沒有被歷史確切定義但仍然優秀的藝術家,在這憾於空間所限不允許我更深入地討論。我試圖以一種長遠的目光來對待這一主題,並對於那些以重要而特別的方式塑造了文化的某一時刻的藝術家有我自己的判斷。尤其,我是試圖通過傾聽藝術家告訴我作品對於他們的影響而使我自己成為一個謹慎的進入實地的藝術工作者。然而選擇的過程是很痛苦的。因為這些標準,使我不得不放棄了很多我非常欽佩的藝術家。


我要補充一點,藝術家插圖配圖的數量和我對於他的影響力的估算並不成正比,有時我們僅僅需要更多的圖片來解釋一個想法。此外,我也在年代史的背景裡列舉了重要的藝術家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詳細事件。因此,古斯頓(Guston)和比爾登(Bearden)在1970年代的背景裡被列舉出來,完全是因為他們兩人在1970年代的角色的定義,雖然早在那時候的二十年前他們就是知名的藝術家了。最後,我想指出什麼是顯而易見的--本書作者對於歐洲和美洲藝術的概覽,我選擇「1940年」作為時間軸的起點,因為當時巴黎藝術絕大部分的人搬到了紐約,從而使得紐約成為世界的藝術之都。到了20世紀90年代,單一藝術中心的想法面臨終結;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壯觀的藝術微生態在全球範圍內的分散,最一個單一通盤的概覽愈發不可能了。因此,在最近工作中,我不再僅僅嘗試概述一些世界文化裡的大命題,而通過對於不同藝術家的認識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闡釋。


而讀者,他們會逐漸清晰地看到,大體上我不相信運動,因為它把需要保持複雜陳述的狀態簡化了。雖然在自然科學的層面上,人們通常渴望對現象的審思有最簡單明瞭的解釋,然而人文學科和藝術的關鍵是要我們觀看這個世界時,從而可以面對更多的選擇和歧異。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全面認識當代藝術狀況的個人敘述。美國藝術史學家喬納森•費恩格伯以史家的如椽之筆-再現了藝術歷史的畫面,展現了一種多樣的歷史視角和近距離的藝術生存環境。它涵蓋了1940年以來世界上發生的重要的藝術運動、藝術活動及藝術事件,其視野不僅僅局限於歐美;隨着全球一體化以及文化交流的頻繁,也將觀照的視野中,很好地顯示了中國當代藝術在世界藝術中的重要位置,也是歷史給予中國藝術全面發展的一個表征。


本書是理解當代藝術及其歷史的一個維度,其突出的特點是: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生命,他們的生存境遇在相當多的層面上決定了他們的藝術和他們藝術的發展。歷史的存在讓我們深刻地了解到當代藝術的發展是超越形式自律的,唯其超越了形式的訴求,藝術才能變得鮮活起來,才能生發藝術的動力和價值,才能將當代藝術的意義呈現在這個多元世界與多維視野的面前。


喬納森•費恩伯格是美國當代著名藝術史學家、藝術批評家、策展人;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現為伊利諾斯大學藝術史教授。主要著述有《康定斯基在巴黎(19061907)》(1984年)、《一九四零年以來的藝術—藝術生存的策略》(1995年)、《純真之眼——兒童藝術與現代藝術家》(1997年)、《克里斯托•克勞德》(2004年)、《20世紀美國的圖像想象》(與人合著,2005年);策划有「伊門多夫的愉悅」(2005年)、「復雜的視像」(1990年)、「重新思考前衛」(1985年)等數十個展覽。 

 目錄:

第三版前言

致謝

序言

第一章導論

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來了解藝術

現代主義

前衛的概念

現代主義的激進個性和自我批判

后現代主義

美國視角/本書視角

第二章四十年代的紐約

紐約成為藝術中心

超現實主義

林飛龍

羅伯特•馬塔

約瑟夫•康奈爾

美國實用主義及其社會意義

經濟大蕭條和公共事業振興署(W.P.A.

在紐約隨處可見的歐洲現代主義

紐約的歐洲人

紐約新運動的意義

紐約畫派藝術家的共性與差異性

紐約畫派藝術中的自動與行動

行動和存在主義

克萊福特•斯蒂爾

阿道夫•戈特利布

弗朗茲•克蘭

紐約畫派的圈內朋友及圈外朋友

四十年代另一種敘事

雅各布•勞倫斯

海達•斯特恩

路易絲•布爾茹瓦

與紐約畫派同時期的攝影

維加和莉賽特•莫德爾

亞倫•西斯金德以及芝加哥學派

第三章與歐洲的對話

亞歷山大•考爾德

亞歷山大•考爾德的早年生活和主題

考爾德在巴黎

宇宙意象和活動雕塑

漢斯•霍夫曼

對歐洲風格的借鑒

霍夫曼的藝術理論

霍夫曼的繪畫

阿希爾•戈爾基

戈爾基的生活(真實的和杜撰的)

戈爾基風格的發展

戈爾基的晚期作品

羅伯特•馬瑟韋爾

與歐洲現代派的知識關聯

馬瑟韋爾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主題

馬瑟韋爾早期事業生涯中的教學、寫作和編輯工作

馬瑟韋爾的作品

威廉•德•庫寧

德•庫寧的受訓經歷和早期藝術生涯

解剖分解為抽象

解剖形式分解為筆觸

德•庫寧在50年代的抽象作品

60年代的《女人》系列以及晚期作品

第四章存在主義脫穎而出

傑克遜•波洛克

波洛克的早期生活及影響

波洛克在20世紀40年代早期的自我突破

波洛克向純姿態風格的過渡

滴灑和潑濺作品

50年代時的波洛克

巴尼特•紐曼

紐曼的作品《同一I》所帶來的啟示

四十年代后期的繪畫

50年代的《英勇崇高之人》和其他作品

《十字架之站》(「StationsoftheCross」)

馬克•羅斯科

羅斯科的藝術形成期

轉向古典神話

超現實主義、心理分析和「神話的精神」

將無可名狀者「英雄化」

壁畫及其他晚期作品

大衛•史密斯和紐約畫派的雕塑

史密斯初次涉足藝術世界

機器美學和潛意識

象形圖畫和《哈德遜河風景》(HudsonRiverLandscape

當存在主義邂逅手邊材料

事業成功伴隨着個人生活的犧牲

人物作品登場和最后十年的作品

第五章四十年代末期歐洲新出現的藝術大師

讓•杜布菲和戰后巴黎

杜布菲40年代的繪畫

杜布菲藝術的哲學前提

五十年代對物質的關注

宏偉之熵(Entropy

阿爾伯托•賈克科蒂的存在主義表現

弗朗西斯•培根

第六章五十年代的一些國際藝術趨勢

純粹的抽象

歐洲藝術家與材料物質性的碰撞

紐約行動繪畫的物質閱讀

格林伯格對現代主義的定義

格林伯格學派

形式主義繪畫

歐洲和美國的「人物新形象」

眼鏡蛇畫派(TheCobra

50年代具象的復興

灣區具象繪畫

芝加哥存在主義意象派

第七章垮掉的一代

「心靈的科尼島」

約翰•凱奇

摩斯•肯寧漢

1992年凱奇「事件」

羅伯特•勞申伯格

作為生活之鏡的自我

勞申伯格的早期的職業生涯

混合繪畫

但丁《地獄》插圖

「混合」的結束

絲網繪畫

表演和60年代后期的版畫

真正的廢品:裝置和偶發

地下電影

偶發藝術的開始

賈德森舞蹈劇院

「走進來」繪畫

克萊斯•奧登伯格

射線槍的「冷存在主義」和《大街》

商店時代

軟雕塑

紀念碑方案

實現紀念碑和建築的比例

賈斯帕•瓊斯

「自然」就是我們如何去描述它

繪畫作為語言的講述

一種「被發現的」表現的美學

情感和距離

綜合物品:看到的和知道的

1959年的繪畫

六十年代初的新情感色調

語言哲學探索

1962年的《潛水員》

《潛望鏡(哈特•克萊恩)》

觀看的感知復雜性

丟掉儲備

第八章亞洲和歐洲50年代后期的先鋒藝術

新現實主義

伊夫•克萊因的浪漫主義

《虛無》

「活的畫筆」

尋找非物質性

克萊因的死亡

新現實主義

日本具體美術協會

激浪

約瑟夫•博伊斯

展示自然中的泛靈論

作為薩滿的藝術家

作為心靈創意生活的藝術

白南准的電子「性格」

小野洋子

第九章符號景象:波普藝術

電子意識

理論的一個轉折點

英國波普:從獨立小組到大衛•霍克尼

獨立小組的主要人物

展覽

作為藝術家的保羅茲和漢密爾頓

流行圖像融入高雅藝術

大衛•霍克尼

用波普藝術的中性圖片拼貼現實

安迪•沃霍爾

沃霍爾的背景

選擇非選擇性

消除藝術家的筆觸

可怕的空虛

工廠場景

商業藝術和在它背后徘徊的的「影子」

羅伊•利希滕斯坦

詹姆斯•羅森奎斯特

芝加哥和西點

H.C.韋斯特曼

彼得•索爾

「多毛人物」小組

西海岸波普

惡俗藝術

60年代的政治化文化氣候

威廉•威利

埃德•基恩霍爾茨

洛杉磯波普

羅伯特•阿內森

阿內森打破傳統陶藝

馬桶

技術上的突破

60年代中期的表現對象

自畫像

發現政治的聲音

透過波洛克的反思

第十章材料的本質:60年代后期的藝術

回到最開始的原則——極簡藝術

弗蘭克•斯特拉

唐納德•賈德

托尼•史密斯

卡爾•安德烈

丹•弗萊文

羅伯特•莫里斯

索爾•萊維特

洛杉磯光與空間運動

繪畫的對象/觀念/錯覺

關注表面的繪畫

伊娃•黑塞和材料方法的研究

伊娃•黑塞

玻璃纖維和乳膠的直接感官體驗

布魯斯•羅曼和理查德•塞拉

布魯斯•羅曼

理查德•圖特爾

理查德•塞拉

藝術家在景觀中創作

邁克爾•海澤

沃爾特•德•瑪麗亞

羅伯特•史密森

一個偶然的題目

貧窮藝術和與自然保持執着融洽的歐洲藝術

第十一章后現代主義與政治運動

六十年代末的批評環境

語言與標尺

重鑄攝影

自然與藝術

維托•艾孔奇:開放的定義觀念

身體藝術

安娜•曼蒂兒塔

李吉婭•克拉克

海里奧•奧提西卡

行為藝術和表演藝術

政治話語

馬塞爾•布魯德賽爾斯

情境主義理論

潛在的更廣的政治行動

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勞德

真實劇場里的藝術

向建築尺度轉移

藝術項目的后勤保障

被包圍的島嶼

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勞德在90年代之后的創作

反對傳統規則的觸犯行為

西格馬•波爾克

傑哈德•里希特

約翰•巴爾代薩里

70年代的轉變

 

第十二章整體文化及其對峙

新多元化

羅馬爾•比爾敦

20世紀60年代比爾敦的拼貼作品

身份、整體文化與多元主義

藝術與女權主義

耀眼的照相現實主義

日常空間

挪用的景觀:查爾斯•西蒙茲

戈登•瑪塔—克拉克的景觀批評

愛麗斯•艾科克

艾科克八十年代作品

文化復雜性

媒體作為介質

挪用

辛迪•舍曼

第十三章七十年代的繪畫

菲利普•加斯頓的晚期風格

加斯頓的早期藝術生涯

加斯頓五十年代的行動繪畫

人物的再度出現

歐洲的新表象主義繪畫

耶格•伊蒙多夫對十七世紀繪畫的政治性解讀

平面意象的身份

格奧爾格•巴塞利茲和AR•彭克

安塞姆•基弗

意大利新表現主義

弗朗西斯科•克萊門特

新形象繪畫

伊麗莎白•莫瑞

莫瑞風格起源

對造型畫布邏輯性的追求

新表現主義的國際化

美國新表現主義

 

第十四章八十年代

錯綜復雜的藝術

抽象主義的新視角

超越了媒介的表現主義:喬納森•博羅夫斯基

塗鴉藝術

凱斯•哈林

80年代東村的景象

讓•米切爾•巴斯奎特

大衛•沃納洛威茨

80年代的裝置藝術

俄羅斯藝術的與眾不同

伊利亞•卡巴科夫

在西方國家發展的卡巴科夫

消費主義語境下的審美

對政治符號的挪用

第十五章不確定的定義

保持真實

回到身體

安•漢密爾頓

侵犯性的身體移位

馬修•巴尼

時尚(身體外觀)

聳人聽聞的手段

后現代觀念主義

構建后現代的自我

路易絲•布爾茹瓦

照相機的新用途

視頻

滑移:弗雷德•托馬塞利

羅克西•潘恩的秩序

文化身份

克里•詹姆斯•馬歇爾

漫畫

第十六章全球文化和地域意義

《瓦解》

中國

第十七章模糊了的邊界

經濟

「村上」:品牌化自己

康拉德•巴克——解析真實經濟的故事

安德烈•弗雷澤:語境與自我

抽離的主觀性

身份和購物:崔香雅

界限的消融、錯位和移位——身份的解剖

一個另類歷史

注釋

參考書目及說明

英文名詞術語譯文對照表


購買連結:

https://www.ruten.com.tw/item/show?21910058208444


+++++++++++++++++++++

相關閱讀:

看見音樂:西方經典繪畫中的音樂主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日本真子公主結婚 皇族譜 用筆】

工商服務時間: 【日本真子公主結婚 皇族譜 用筆】 蘇州金鼎湖筆廠 選毫圓健 出口日本耐寫小楷抄經心經勾線兼毫毛筆文房四寶 https://www.ruten.com.tw/item/show?22143776182799